Lam Tai Fai College

主辦東亞運 推動港體運 文:陳業輝、陳家俊 圖:尹錦恩

 【明報專訊】距離第5屆東亞運動會尚有15日,來自9個國家或地區共2300多名運動員,即將在競技場上一同「創造傳奇一刻」。香港150年來首次舉辦大型運動會,能否為本港體育發展帶來變化?

 社區乏聯繫 難鼓動參與熱誠

 有政黨在2009年1月公佈一項調查,發現受訪的1000多名市民中,三成半不知本港在12月舉辦東亞運。前香港羽毛球隊代表陳念慈認為,東亞運的推廣活動和社區聯繫不足,政府中高層又缺乏溝通,各自為政,令執行缺乏力度和熱誠:「世貿部長級會議,我們都可以辦成。我不相信香港辦不成東亞運,問題只在於統籌。」

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亦認為,這是由於體育發展在政府的政策優次排得較低,致使各部門難以協調工作:「去年港府協辦京奧馬術賽,由於是國家事務,架構在特區政府之上,各方面配套都容易配合。但東亞運主要由康文署負責執行,層次較低。政府應把事務提升層次,效率會快得多。」

 此外,東亞運的籌備過程中,時有經費不足、場地欠妥善、門票銷情不理想等消息傳出。雷雄德認為,消息不利本地體育發展,運動員的刻苦精神遭到埋沒:「我不認同有報導指『老將黃金寶』,為何他是老呢?在我們的文化裡這是較負面的字眼,為何不用較正面的,如『長青的黃金寶』呢?」

 參與體育盛事 學習觀賽禮儀

 2009年10月21日,亞洲足協盃4強賽,南華足球隊在香港大球場主場迎戰科威特競技,吸引4萬名觀眾「迫爆」場館,是15年首次。不過,有球迷不滿球證裁決,扔水樽入場洩憤。讓人擔心,香港觀眾會在東亞運比賽期間作出不禮貌的行為。

 陳念慈指出,外國有football hooliganism(足球流氓)的說法,可見足球賽事容易引起球迷暴力事件,外國一般的處理方法是分開兩方球迷,但她認為最有效的方法,是令觀眾欣賞運動員的拚搏精神:「我們常說『mind over body』,以精神意志克服身體的困難,一個運動員的訓練其實很辛苦,要抵抗身體的信號,要更盡力、更盡力地訓練,才可以和人家拚搏。」

 黃德森表示,觀眾觀賽應有風度,東亞運是讓本港市民學習觀賽禮儀的機會:「外國觀眾看到球員射球不好,也會拍掌,作為東道主應有東道主的風度,學習manner(禮儀)很重要。」他又以桌球為例,運動員瞄準開球時,觀眾都須肅靜。東亞運在9日舉辦22項體育活動,他表示,市民要透過觀賞賽事,才能學會這些禮儀。

 論壇主持人劉瑤紅是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(中學部)校長,她指出,政府在學校亦有安排推廣活動,如有關東亞運的徵文比賽、學校火炬傳送等,但所帶出的信息不夠強,亦未足以打動學生。她又得悉有學校獲取了東亞運的賽事門票,不過12月適逢考試,學生都未能觀賽,她對本港學生能否參與東亞運表示擔心。

 陳念慈認為活動如火炬傳送,可提高學生對體育文化的興趣,藉此瞭解活動背後像徵的體育精神。她期望市民會認同東亞運是「我們」舉辦的活動:「小孩喜歡稱呼運動員為『他們』,我會問為什麼說『他們』,應該是『我們』。」她又謂,香港作為東道主,希望市民都會為東亞運而感到興奮。

 黃德森指出,青少年應為本港得以舉辦東亞運而驕傲,「如果你碰到想觀看東亞運賽事的遊客,你應該可說得出賽事的日期、時間、地點及到達場館的方法等,這樣才能體現香港對體育文化的認知,青少年才是這個東亞運的一部分。」

 黃德森指出,由於香港舉辦東亞運,申辦亞運才有討論空間。他認為香港首要辦好東亞運,然後再好好計劃2019年亞運。他又謂,相信本港團隊今年可拿取歷屆最多獎牌,大家「拭目以待」。

《東亞運回望》 - 體壇傳奇

Video:(2nd Session)

回答以下問題:

1 . 選出一項你認為政府最須要支持的體育運動。
***2. 建議兩個方法給政府推廣此運動,讓更多市民認識及參與。